非遗传统知识

颐圣堂牛黄清心丸制作技术

来源:    日期:2023-09-22

一、项目持有人简介

杨巨奎,男,81岁,汉族,生于一九三三年十月,山西太谷县人。出身医药世家,自幼随家父在本家店堂颐圣堂学习。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后,到太原拜北方名医(山西中医研究院创始人韩玉辉)为师,被收为开门弟子,继续学习深造。一九五零年拜太原制药名师张涛先生为师,学习中药炮制和饮片加工。一九五一年回太谷从事颐圣堂的管理工作。解放后颐圣堂改名为山西黄河中药厂,历任副厂长、厂长,直到一九九八年,改组为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为国家档案馆撰写地方中医药资料,并于一九五九年出席全国文书档案先进经验交流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嘉奖。与此同时,杨巨奎厂长以科学的态度对中医药传统制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探讨,在华罗庚先生的指导下对中药升华剂的改革和推进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九七八年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得到了叶剑英委员长和粟裕、杨成武将军的亲自接见。在访美、日、欧等国期间,获得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客座教授;日本协同商事最高顾问。为德国总理科尔及其夫人两次治病。在访俄期间,更获得普京总统的老师圣彼得堡市文化与科学技术合作中心主席颁发的最高科学技术文化奖。被考评为国家主任中药师、中医师和执业药师,得到晋商终身荣誉奖并成为晋商国际联合会会员。同时,他也是山西省委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传统制作方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颐圣堂醋制药材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二、传承情况

传承时间约300多年。传承代数9代。

名医杨秉忠于一六九八年在太谷县开设颐圣堂。以“牛黄清心丸”、“延龄益寿丹”、“宁坤至宝丹”、“延龄酒”为主的产品,经过不断的改良验证,并且以独特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当时先进的制药水平,并在民间有广泛的美誉。嘉庆辛末年“颐圣堂”杨氏传人杨凤和先生在研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将“牛黄清心丸”纳入研究范畴,对方中的药材进行溯源考证,制定了更加科学的炮制方法,纳入了“颐圣堂”的配本。解放后,“颐圣堂”更名为“山西黄河中药厂”。第九代传承人杨巨奎继承了“颐圣堂”来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经清代御医进行化裁后定为清宫秘方的“牛黄清心丸”配本和独特的制作技术,并加以总结提高,使其疗效更加显著。

其基本的传承谱系为:

第一代:杨秉忠(康熙十二年----乾隆十九年)第二代:杨力祥(康熙四十七年----乾隆四十年)第三代:杨凤和(乾隆二年----嘉庆十五年)第四代:杨守仁(乾隆三十四年----嘉庆二十四年)第五代:杨瑞庵(乾隆六十年----同治七年)第六代:杨正之(道光九年----光绪十八年)第七代:杨丕清(同治四年----民国七年)第八代:杨致(光绪三十年----一九七五年)第九代:杨巨奎(一九三三年----继承祖业发展)

三、主要内容

牛黄清心丸处方由牛黄等二十九味组成。对方中药材分别按照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如羚羊角去掉骨塞另研,保证疗效;人参防风去掉芦头,以防止头晕;牛黄用国产胆黄,朱砂选贵州铜仁地区所产镜面砂,除去杂质放入水中,精心研磨二十四小时后,静放七天,倒去铅水再加入清水,再次研磨二十四小时,如此反复七次,然后用荞面和成面坨,将朱砂包入上笼蒸制四小时,然后去掉荞面晾干;雄黄使用贵州明雄黄飞净杂质。除大枣、杏仁、金箔、羚羊角、犀角、麝香、龙脑、雄黄另研,余药别研为细末,入羚羊角等七味。入内再研和匀。将大枣煮熟去皮核,捣烂如泥,同炼蜜为丸,同时,降低朱砂用量,以金箔为半衣。方中药材炮制醋制方法采用的山西颐圣堂醋制药材技术,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LX-12中药炮制技术)

图1:传统制药器具

图2:传统蒸笼

图3:大盒包装

图4:精选大枣

图5:大枣的蒸制

图6:金箔包衣药丸

图7:成药包装

图8:药丸精致包装

图9:精致包装展示


      图10:秘方配本

图11:秘制牛黄清心丸颜料柜前展

图12:炮制好的黄芩

图13:牛黄清心丸药品说明

图14:杨巨奎老先生在一对一传授中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