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统知识

杨氏“穴位埋植中药药丸”治疗哮喘

来源:    日期:2023-09-22

      1.项目持有人简介
      杨王义,汉族,男,66岁,山西运城市闻喜县人,苦读中医,传承创新,独创穴位埋植中药药丸技术,从事穴位埋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30年,活人无数。早年在运城闻喜县底镇工作,后行医内蒙、陕西等地,穴位埋药技术日臻完善。2010年通过运城市卫生局组织的确有专长的民间中医考试,被运城市中医医院特聘为肺病专家。
      2.传承情况
      传承时间68年。传承代数2代。
      上世纪40年代闻喜名中医梁英老先生对哮喘中医防治进行研究,根据临床经验自拟验方治疗哮喘,按方配药,并把中药研为末,食醋调膏穴位贴服。我1970年到村卫生室工作,师从梁英老先生对哮喘中医防治不断进行研究,经过十几年临床反复研究及观察,受穴位埋植羊肠线的启示,1986年根据中药药性、归经、主治,加工炮制提炼制成药丸,采取人体穴位埋植药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很好疗效。
      3.主要内容
      穴位埋植中药药丸是药物和穴位结合典范,通过药丸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目的,同时药丸本身还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其针对性直达病所,疗效可靠,治愈率高。
      核心理念:是药物与穴位的有机结合,通过药、穴双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技术要点:1. 选药组方;2.药丸制备。
      功效:依据5种药丸不同,分别具有温化寒痰、清化热痰、熄风化痰、培补肺脾和培补肺肾。
      主治:支气管哮喘分属寒、热不同证型。
      用药:寒哮:依次使用祛风散寒止咳化痰丸、抗敏解痉止咳化痰丸、补益肺脾或补益肺肾固本平喘丸。热哮:依次使用清热化痰止咳化痰丸、抗敏解痉止咳化痰丸、补益肺脾或补益肺肾固本平喘丸。
      药物组成:1. 祛风散寒止咳化痰丸:麝香、阿胶、白花蛇舌草、麻黄、细辛、干姜、川椒、半夏、牙皂、穿山龙等;  2. 清热化痰止咳化痰丸:麝香、阿胶、牛黄、半夏、川贝母、天竺黄、地龙、白花蛇舌草等;   3. 抗敏解痉止咳化痰丸:麝香、阿胶、白芍、甘草、全蝎、蜈蚣、钩藤、白蒺藜、白附子、皂角等;   4. 补益肺脾固本平喘丸:阿胶、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黄芪、熟地、五味子、当归、紫菀、桑白皮等;    5.补益肺肾固本平喘丸:阿胶、黄芪、白术、五味子、熟地、冬草夏草、人参、蛤蚧、淫羊藿、紫菀、桑白皮等。
      性味归经:选用辛散、苦降、甘补,入肺、脾及肾三脏为主的药物。
      配伍特点:着眼于“宿痰”,早期或温化寒痰,或清化热痰;中期熄风化痰;后期扶正化痰。祛痰之法贯穿于治疗始终。
      用法:在辨证选药及选穴基础上,穴位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0.1毫升局麻后,将穴位割开0.5毫米,在切口两侧挑治数次,持持针器将穴位扩开,将一粒绿豆大小,消毒后的药丸放入穴位里,缝合一针,消毒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依次埋置6-8个穴位,7天后拆线。7天埋1次,连埋3次。
      疗效:能够明显缓解症状,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部分患者症状彻底消失。
      禁忌:合并肺结核、风心病,严重心绞痛、脑梗死及肺心病,糖 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瘢痕体质,以及对麻药过敏者。5岁以下儿童禁用。
      病因病机:哮喘的病机核心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三脏气虚为主,邪实以痰浊伏肺,肺失清肃为主。风、寒、异味、劳累、生气等是发病的诱因,诱因激荡宿痰,肺络失畅,宣降失职,故发为喉间鸣响之哮喘。
      治疗方法:散寒清热,祛痰通络,纳气平喘。
      治疗特点:1.药穴结合,具有药物和穴位双重治疗作用。2. 药丸三个月左右才能完全吸收,故药效持续达三个月左右。
      炮制方法:将所选方药水煎三遍,去渣,取汁加热浓缩,阿胶收膏赋形,最后放入麝香,将固化赋性药饼切割成绿豆大小,放入玻璃瓶内密闭、避光保存。
      注意事项:药丸现用现配,不可放置时间过长,以免影响疗效。
      常用药具器械:持针器;手术刀及刀柄;缝合针及线;挑治针;2﹪利多卡因
      其他:本操作要求在无菌环境下进行。

图1:手术器械


图2:术前准备


图3


图4 

图5

图6